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民俗 > 正文

回归医学人文关怀 常州医学界正探索前行 组图

类别:人文民俗 日期:2017-5-16 18:56:43 人气: 来源:

  中国江苏网11月1日讯 2016年中国人文医院建设峰会日前在常州举行,全国600位业内精英共同讨论一个命题:把“以人为本”的贯穿于每项医疗服务之中。中国江苏网11月1日讯 2016年中国人文医院建设峰会日前在常州举行,全国600位业内精英共同讨论一个命题:把“以人为本”的贯穿于每项医疗服务之中。

  与此同时,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秦伯益也来常州作了文化《医学人文的回归》,从中国古代医药先贤那挖掘人文内涵,提升医务工作者对“大医精诚、医者爱人、仁心仁术”的理解。

  医学人文关怀从来不是一个抽象的命题。100年前,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上写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然而,现实中,对于很多常州“特鲁多”来说,之外,他们也有着难以言说的困惑和伤痛。

  市四院呼吸内科主任顾中秋回忆,1985年分配到医院时,普内科60张病床才4个医生,繁忙的工作让他迅速从见习生进入医生这个角色。“食堂吃完晚饭,又回到科室工作,完全没有加班的概念。当时我住在集体宿舍,平日很少回家,但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和尊敬,就是对医生辛勤付出最好的回报。”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旬,医患关系非常纯粹。顾中秋说,病治好,患者的感激真诚地写在脸上,是对医生最高的励;治不好,患者虽遗憾却依旧报以信任,这是对医生无声的和鞭策。

  这并不只是顾中秋一个人的感受,同样毕业于1985年的市二院骨科主任徐南伟也非常怀念那段医患彼此信任、没有防备的职业生涯。“医生并不是万能的,医学虽然在不断进步,但每个时代都有他的局限。过去,患者因不治身亡,家属都相信医生一定尽力了,不会多加。而医生自己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反思自己救治过程中有什么可做得更好。这也是让医生在谦卑、信任和尊重中前行的动力。”

  徐南伟说,自己是个急脾气,做事雷厉风行,对下属非常严格,年轻人都有点怕他,唯独面对患者,他能够始终保持耐心和微笑,不急不躁。“那时关心患者,从来没有上升到人文关怀的高度,大家觉得理所当然,学校里老师是如此教,医院里前辈也是如此做。”

  徐南伟说,没有比言传身教更好的教育方式,他年轻时有幸遇到两位医德的老师,受益终生。“一位是一院骨科老前辈严东方,他治疗过程非常规范,骨科影像只作为参考,他会亲自检查每一位患者的身体状况再做诊断。另一位是华山医院手外科主任顾玉东,1992年徐南伟在上海时,跟着他门诊,发现他检查手部会仔细到每一块肌肉。”

  老一代医生,从不高声对患者说话,永远和颜悦色,对待患者的认真态度和规范化操作,深深烙在徐南伟心中,成为他一生的行医准则。

  医患关系为何变得紧张,很少有人可以说透。不过,在德安医院神经康复科主任焦素芹看来,患者对治疗效果的预期远高于当前的医疗水平,又缺乏医学常识和风险认知,这种巨大落差容易让患者产生焦虑与失望,进而使医患的沟通变得不那么容易。

  焦素芹说,神经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些患者刚来一周,家属就会抱怨没什么进展;还有人会拿着网上找到的治疗方案来指手画脚;教家属吞咽功能、膀胱功能训练等康复知识,很多家属缺乏耐心学习,结果导致患者无法在家中进行有效康复。

  这种落差,徐南伟也深有体会。他能体谅患者的焦虑感,用倾听来安抚他们。“我有个很有趣的病人,他是一位患有退变性脊柱侧弯的70岁老人,第一次来门诊,写了满满一页的治疗方案,也很专业,问得特别详细。我为了照顾后面的患者,就给他留了电线个小时,有些话题其实是在不断重复。”

  这位老人对疾病很焦虑,他想通过手术把侧弯的脊椎弄直,但徐南伟认为他的身体并不能承受这样的手术,在不断沟通中终于了老人,做了微创手术对神经的骨刺进行了处理。最终结果老人很满意,他也终于明白了医生不是逃避手术风险,而是给他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人们对医学有一个误区,觉得什么病都是能治好的,事实上医学研究越深入,疾病越复杂,很多疾病医生无力回天。”顾中秋说,有些患者送到医院时已经是晚期,虽然积极进行治疗能延长患者的生命,但是无形中也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他们很可能在治疗过程中离世,既没有把后事交代好,也会让没做好心理准备的亲人备受打击。“这时治愈不再是医生的目标,减轻患者痛苦才是医生更应该做的。”

  医学是一种回应他人痛苦的努力,优秀的行医者有着难以达到的共情能力,他们是被疾病包围的健康人,身在其中又不得不保持局外人的冷静和局内人的悲悯。作为的职业摆渡人,他们的内心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冲击,他们的内心也需要修复。

  在徐南伟内心,有一份遗憾成为了他感的驱动力。“我曾经给一个颈椎病患者做了手术,术后一段时间后出现了硬化症,2年后学术上才确认这叫‘颈椎极速硬化症’,还没有好的治疗办法。多年后,这位患者离去,家属抱怨是开刀引起的,虽然我知道这并非是医疗事故,但内心依旧充满遗憾。每每想起,这都是心里的刺,鞭策我要始终保持在医技上的进步。”

  伤痛不仅来自这种医学上的不可控,还有每天面对冲击的无力感。德安医院神经康复科朱丽娟说,自1998年进入德安医院她就被分在老年科,在与老人的朝夕相处中,了解他们的人生、家庭、性格和爱好,感情越来越深。“年轻的时候我很难接受死亡,照顾比较多的老人离去,我都会流泪。年岁渐长后,能冷静面对,面对工作压力和患者的不理解,我也只能内耗,靠看书、看喜剧来。”

  几乎和每个医务人员聊天,让他们抱有歉意都是家庭。朱丽娟说,她累到回家什么都不想说,对待病人有求必应,对待丈夫却不够宽容;顾中秋说,因患者和医院要求急会诊的电话,晚上手机铃声经常吵得全家都休息不好;徐南伟的门诊通常是二院阳湖院区门诊三楼最晚熄灯的那间,打电话说不能回家吃饭,妻子早已习惯。书籍中的哲学思想,运动里的身体放松,是他们抚慰自己内心的共同方式。

  如何让医护人员感受到人文关怀,我市也在努力摸索中。市卫计委制订专门方案,通过建立困难职工互助保障机制,组建心理健康志愿者服务队,成立心理健康服务站等,加强对医务人员的人文关怀。

  市一院自2005年至今,始终邀请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包括著名国学家钱世明、社会学家李银河、《辞海》编撰金文明、人文学者王礼贤等,举办人文学术报告。院方认为,这些人文也许没有即学即用的功利性功能,却有“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市二院成立职工心理卫生工作站,组建具有心理咨询师资质的志愿者服务队,为职工提供心理疏导和咨询服务;市儿童医院本着架设职工和子女心灵沟通金桥的原则,组织职工参加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职工和孩子的情感交流。

  在记者的采访中,不止一位患者表达了改善医患关系的渴望。他们说,如果医生得不到尊重和,谁来给病人看病?患者离不开医生,更离不开好医生。

  每一点进步都令人欣慰,每一项探索都充满希冀,让越来越浓烈的人文情怀,温暖着医与患,我们共有的健康家园。 杜蘅 肖云 德宣 赵霅煜 文 陈暐 摄

推荐:

关键词:人文关怀图片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亚特兰大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