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民俗 > 正文

提升人文素养不妨探索专业订制

类别:人文民俗 日期:2017-10-14 13:32:53 人气: 来源:

  前段时间有报道,为了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全面恢复已经停上了近10年的大学语文课程,学院基础科学部还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融入课堂,并开设相关学生。有学生说,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不是不喜欢大学语文课,而是不喜欢既有的一些课堂模式,学生期待高效愉悦的课堂,期待有真正意义的课堂对话,期待让学生产生共鸣的好教材。

  近年来,高职院校重理轻文重技能轻素质学生综合素养普遍不高似乎已成共识,相关统计数据表明,近六成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都并非必修课,在这种情况下,有高职恢复大学语文课程,无疑是值得点赞的。尽管大学语文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上起到的作用不容置疑,但笔者认为,在追求教学模式创新的今天,我们也应适时跳出单纯以课程来填补人文素养缺失的逻辑,因为,缺什么就上什么课,通过不断增加课程,这与本科院校通识基础课程建设无异,不过是传统的一校一菜单的模式,让所有的学生通过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同吃大锅饭,提升人文素养就演变成不断增加课程设置的一个拼盘,依然处于一个零散的状态,系统性、连贯性有所欠缺,并不能体现出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提升工程的专业和职业特色。

  不妨换一种思,就从如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个问题出发,恐怕并不仅仅是恢复大学语文一门课程这样简单。由于专业上的差异和区别,不同专业对人文素养内涵和实质的并不完全相同,高职院校更需要合理的顶层设计,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提升更应该和专业课程相互融合和对接,贯穿在专业教学的全过程,最终实现一专业一菜单的新模式。

  首先,高职院校需要明确人文素养的真正内涵,加强顶层设计。人文素养本身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其涵盖的内容过于宽泛而不具确定性,有学校将之理解为唐诗宋词等经典文化的传习,有学校将之理解为和做事、沟通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等,各个专业对人文素养也可能存在不同理解。然而,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必然需要具备可描述性,需要足够清晰、具体的界定。课程设置是服务于教育教学的目标的,否则,教学目标对应的实施过程、采取的方法和手段也会缺乏组织性、统一性,最终可能导致课程设置的随意性、无目的性。

  其次,人文素养教育既要体现通识性,也要体现专业性。一方面,人文素养课程体系建设的对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当然要具备通识性,同时也需要面向各个专业,针对不同专业,专门量身定制,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另一方面,人文素养提升也要激发二级学院的主动性和参与性,积极搭建多样化、兼具专业性的实践平台,开展各具特色的实践教学,并加强实践平台的品牌建设,提升实践教学的针对性。

  再其次,人文素养教育要突出实践环节。与本科院校通识教育单纯地注重理论和知识传授不同,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教育更应该合理划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学时分配,更加突出实践教学,可以通过诸多实践项目、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同时,实践教学也不只是局限在校园里、课堂上、黑板上,也可以适时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进企业,在社会实践中提升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最后,构建和完善人文素养教育的评价体系。人文素养教育的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离不开一套有效的评价体系。在不少院校,人文素养教育最终的结果是体现在课程学分上,学生们只要通过了一些人文素养类课程考试,修到了相应学分即认定该学生接受了人文素养教育。然而,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否真正提升,并不是学分能够完全体现出来的,在高职院校普遍实行职业资格证书+毕业证书的双证书制度下,又该通过何种载体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评价,这也是一道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总之,高职院校要提升人文素养教育的有效性,必须进行大刀阔斧的实质性,需要管理部门和二级学院之间的联动、配合,完善顶层设计,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充足的师资力量做后盾。人文素养教育最终是为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服务的,应该和专业课程紧密融合,加强专业教师、人文教师之间的融合,从学生的具体需求和接受心理出发,不拘泥于传统的课程形式,创新课程内容设置。同时,人文素养教育的核心则在于构建实践平台,加强实践环节,逐步推动人文素养教育氛围的形成。返回,查看更多

  推荐: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亚特兰大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