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民俗 > 正文

民俗地图开拓民俗学研究新视阈

类别:人文民俗 日期:2017-12-18 18:32:57 人气: 来源:

  一直以来,民俗学田野调查里的田野民俗志都是用文字记录描述民俗事象。近年来,在文字资料之外,借助民俗地图对某项民俗进行标识和研究成为民俗研究的重要方法,而民俗地图的绘制与研究也成为民俗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学者看来,民俗地图不仅仅能够帮助读者直观清晰地理解民俗记述,更为重要的是,民俗地图将成为研究者整理分析民俗资料,构建民俗学理论,深化民俗学研究的方法,围绕民俗地图的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

  中国社会科学网:一直以来,用文字记录、描述民俗事象的民俗志是民俗研究的重要方法,用民俗地图来标识民俗事象缘起于何时?为何会出现民俗地图这一新的研究方法?

  段友文:中国民俗文化学体系结构中的“描述民俗文化学”,民俗学田野调查里的“田野民俗志”,都是指用文字记录描述民俗事象,它是在继承我国“记录民俗学”深厚传统的基础上,吸纳新民族志和现代田野作业的理论,撰写民俗志的方法。这种民族志式的记录方法,为我国民族文化宝库保存了大量具有地方性、真实性、科学性的弥足珍贵的资料,至今仍然是值得肯定、主要依赖的民俗研究的重要方法。民俗学与地理学结缘联姻催生了“民俗地图”方法,用“民俗地图”的方法记录民俗事象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W.曼哈尔特尝试用问卷的方式调查欧洲国家的农耕民俗,并试图将得到的资料数据标示于地图,他的这个设想对民俗地图的绘制起到了引领作用。1937年出版了《民俗地图》。民俗地图的兴盛以日本为代表,日本民俗学在柳田国男的领导下,一方面仿效欧洲先进的民俗地图方法与技术,另一方面又坚守“一国民俗学”,立足本土,建立民族民俗文化的资料库,20世纪50年代以后,民俗地图已广泛应用于日本民俗学界,最具影响的是涵盖整个日本国土的《日本民俗地图》和呈现各地民俗的《都道府县别日本民俗分布地图集成》。中国用民俗地图方法记录描述民俗,主要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用地图标示各个类别的民间文艺现象取得很好的成效,民俗学专家学者在民俗调查或论文里使用民俗地图也日渐增多,2015年山西省地图集编纂委员会编制、西安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山西省民俗地图集》则是我国第一部民俗地图专集。

  民俗地图这一新的研究方法的出现,国外的影响当然是重要的原因,但是,在中国,把民俗与特定的地域结合起来可谓源远流长,从《》对各地名山大川异禽怪兽、传说的记录描述,到《楚辞?天问》对楚国各地祠庙壁画的发现探索,中国早期的民俗文艺就播种下了地理与民俗交融的种子,此后各个朝代都不乏民俗与地理结合的典籍文献,可以说,在中国把民俗与地理结合有着天然的优势。更直接的原因是,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民俗文化林林总总,色彩斑斓,有鲜明的地域性,特有的民俗总是与特定的生态、人文背景、社会历史相结合,是粘附在地域上的文化,这种具有鲜明地域性特征的文化用民俗地图的方法呈现常适宜的。加之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摄像、彩色电子系统的使用,都为民俗地图提供了技术保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境下,用民俗地图的方式记录我国丰富多彩民俗文化,必将为留住乡愁,保存民族的群体记忆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网:有学者提出,民俗地图不仅仅用于记录和标识民俗事象,还可以为研究者提供了开拓视野,深化理论研究的可能性,成为一种构建民俗学理论、深化民俗学研究的方法。在您看来,民俗地图在民俗事象记录和展示以及学术研究方面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段友文:日本首都大学人文社会系何彬教授2010年在《民族艺术》发表系列论文,提出了这一观点,并对国外民俗地图的学术史做了回顾,对其基本构造与制作技术做了详细评述。她认为,从制作、使用目的来划分,可以把民俗地图分为记述型民俗地图和研究型民俗地图两大类,前者能够为了解各地民俗文化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料,后者则包含着制作者精辟深入的分析,这两类民俗地图对于开拓人们的视野,深化理论研究无疑都提供了具体、典型的个案研究资料,对于建构民俗学理论,促进各分支学科的建立颇有助益。

  民俗地图在记录、展示民俗事象方面,与传统的只用文字记述这种单一的表述方法相比较,无疑可以更直观、立体地呈现民俗文化,增强视觉效果,彩色图片的使用与合理搭配,还会给读者带来视觉冲击力。更主要的是民俗地图可以是某个村落、社区各类民俗事象的记录,也可以是某个区域具有典型性、标志性民俗的展示,还可以是各个地域同一类民俗的表述。通过一幅幅民俗地图,一篇篇阐释解读文字,可以让读者走进各地真实、活态的民俗世界,在把握地域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将微观与宏观、个案与整体相结合,实现超越个案,整体,为民俗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作出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网: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民俗地图制作和研究给学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您看来,当前民俗地图的制作和研究还面临哪些问题?对于推动民俗地图制作和研究成熟,您有何对策性?

  段友文:运用民俗地图记录民俗,不仅是技术问题,而且关联着对民俗学学科性质认知、学术史研究的学术问题,要求制作者“吃透两头”,一头是要吃透书本,熟悉民俗学的理论,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这就需要了解民俗学学术史,紧紧学术前沿动态,把描述对象置放在深厚广阔的学术背景上去考量;另一头是要吃透材料,了解状态,力求准确、客观、科学地呈示地域民俗,这就需要采取“主位研究法”,站在立场上思考问题。所以,完美的民俗地图是研究者吃透两头的基础上潜心研究的,这就给制作者的学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我国民俗地图的制作和研究尚属刚刚起步,面临的问题很多,例如,从国家、层面缺乏统一的规划设计,各地、各部门的民俗记录处于散在状态;民俗地图的研究者与制作者缺少必要的理论与技术的,民俗地图没有相对统一的规范要求;民俗学在我国高等院校的学科体系里属于社会学之下的学科,其边缘性、交叉性的地位令其开展研究力不从心,民俗学研究力量薄弱。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应该采取下面一些举措,第一,我国和文化管理部门,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充分认识社会现代化进程中记录传统民俗,延续民族文化血脉,留住乡愁,守护家园的重大意义,像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像十套民间文艺集成的编纂一样,动员研究部门、高等院校等行业单位的力量,制订周密可行的规划,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出版县、市、省乃至的《民俗地图》。

  第二,民俗地图的研究者与制作者要密切合作,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不同学科专业的跨界融合。从《山西民俗地图》的编撰来看,民俗地图的绘制是由山西省地图集编纂委员会的专业人员来操作,民俗文化资料主要依据已出版的民俗学、民间文学及艺术学工作者的调查研究,尽管有民俗专家委员会提供咨询,然而民俗资料整理者与民俗地图绘制者是有隔膜的,即民俗学者缺乏地图绘制技术,地图绘制者缺乏相应的理论储备,这个问题的解决不是短时间内开一两次研讨会就可以凑效的,必须通过严格的专业培训与深入的学术研讨方可实现双方的深度融汇。

  第三,加大民俗学人才培养的力度,把高校制度性民俗教育与社会的在职专业培训相结合,方可以民俗地图绘制后继有人,民俗文化研究薪火相传。民俗是历代创造、传承的生活文化,汇聚着民族的智慧与族群记忆,彰显着特定族群持续的文化认同感,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最显著的文化标识。可以预想,学术内涵丰富、地域特色鲜明的民俗地图这一巨大文化工程的建构,对于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促进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文化功用与积极的现实意义。(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

  延伸相关词:

  陈小艺被曝姐弟恋,倒追小伙被当保姆,陆贞传奇演员表,人鱼情未了 电视剧,莫小棋三级,保拉的诱惑,李慧珍老公,luciano rivarola,如意剧情介绍电视猫,电视剧当狗爱上猫

关键词:民俗学考研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亚特兰大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