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泽天高考成绩
大年初四的下午,在夏县一个繁华的十字口,一个小的书摊前吸引了不少人。书摊上琳琅满目啥书都有,武侠小说、历史传记、养生秘籍、童话故事什么的就像一锅大杂烩。但过此处的一名中年男子却只被书摊边上几本红皮历书(俗称老黄历)吸引住了,他停下脚步,很认真地翻了起来。“一块一本,拿哇。”摊主爽快地招呼。但中年男子没有立刻应声,翻了两分钟,把手中的历书放回原位,说:“这里面错儿可是不少啊。”摊主一听,老大的不高兴:“我这年前卖到年后,一大包都快卖完了也没听人说有错,就是个随便翻翻的东西还那么认真。”中年男子笑了笑,一句话没说就走了。
转眼来到十几里地以外的二舅家,一年不见,一阵寒暄后,中年男子一眼瞅见桌子摆着一本台历,就走过去随手翻了起来:“二舅,这台历上的节气可是有错呀。”二舅愣了一下,随即接话:“咳!你们的文化人就是看得仔细,我们上了年纪的人也就偶尔看看日期,年轻人都看手机呢,一下也不看这东西。”听罢此言,中年男子尴尬地笑两下,立刻转了话题聊别的。
这个中年男子名叫张隽波,今年41岁,是山西日报的主任记者。但连他身边的亲戚同事都极少知道,他工作之余还有个特殊的爱好——收藏历书。迄今为止,他已经收藏了1500余本不同版本的历书,时间跨度从清嘉庆六年到2014年。不仅收藏,业余时间他还非常刻苦地研究历书中的文化和社会发展,连大学的民俗专家都直呼“不简单”。收藏历书10年了,不被人理解的事几乎天天都在发生,但张隽波却始终,他说别人越是不重视,越得好好研究,不然,老祖留下的这么珍贵的文化就丢了。
张隽波是运城人,从山西师范大学毕业后就留在了临汾市的一所职业学院教书。任教期间,爱好文学的他一直担任校报的主编,并写作。2002年山西日公开招聘编辑记者,他很幸运地考进了,成了一名记者,将自己多年的梦想变为现实。
2003年的一个周末,他照例一大早就去逛南宫地摊,走着走着就被一本封面印着漂亮年画的旧书吸引住了。拿起来一翻,那是一本1974年出版的历书,里面除了二十四节气歌、属相年龄对照表及一些农耕知识、生活常识外,历书的最后一页,还印着一些当时流行的春联。这一下子勾起了张隽波对小时候的回忆:父亲是一名老师,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每年春节前他都会买一本历书,抄写里面的春联送给乡亲们……一问价,不过15块,张隽波便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
买下第一本历书后的一段时间里,张隽波又陆续在别的摊位和一些旧书店中见到了老历书。他发现时代不同,这些历书的版本、封面和内容也大不相同,就都买了下来,没想到越买越多,竟然一发不可地上瘾了,因为市面上见得越来越少,他开始托人买、和其他藏友交换。
张隽波家里有个专门放历书的书柜,打开柜门,一本本穿着透明外衣的老历书整洁有序地按照年份成摞地摆在里面,大的有16开,小的有火柴盒大小,一看主人就是个精干人。
因为淘来的历书大多年代久远而且缺胳膊少腿的,张隽波看着十分心疼,于是他自己摸索着开始学习修补技术。“一个牙签、一块半干的湿巾、几张高品质宣纸、一瓶浆糊、一卷透明胶带”,经过长时间的摸索,他终于自创了一套修补办法:如果是封皮残损,就先将书平放到玻璃板上,用湿度适宜的毛巾小心擦拭干净,再用牙签一点一点将脏东西刮走,并把残整平,最后用透明胶带粘好。如果内页有破损,他得把宣纸剪得大小合适,蘸上浆糊粘补齐。待修补好的历书完全干透后装入一个个透明塑料袋中,一本本又脏又破的旧书转眼便焕然一新了。看着简单,一坐几个小时是常有的事,但他却不厌其烦乐在其中。连女儿都打趣:老爸是个一级棒的修补匠。
近些年来,随着网购的日益普及,在网上淘历书也逐渐成了张隽波主要的收藏方式。“老东西必然是越来越少的,好多老货都流到了藏家手里,身价自然也越来越高了。”张隽波说,“从前十几块钱买一本老历书很容易,现在几乎没这价儿了。”
众多藏品中,那本1946年晋绥根据地出版的《中华三十五年农历》是张隽波的最爱。谈起这本书的购买经过,张隽波记忆非常深刻:“这是2012年5月买的,当时我在收藏网上看到这本历书后非常喜欢,就立刻打电话与店主联系。因为这本历书品相十分完好,又很少见,所以对方开价1500元。我没有立刻拍下,而是先去旧书市场买来一些相关书籍,连夜查资料研究,终于确定,根据地的历书非常罕见,而且这本书扉页的木刻版面十有是著名版画家力群的作品。第二天,我又给店主打电话,费了半天口舌,最终以稍低一些的价格买了回来。”
因为买得太多,难免有买重的时候,张隽波便自制了一个小书单随身带着。说着,张隽波从口袋里掏出几张对折的百元大钞,展开,最里面露出一张叠得很整齐的白色超市小票。仔细看这小票便发现了端倪,密密麻麻记着一些地域、年份和符号,这张只有张隽波本人能看得懂的超市小票就是他的书单。“我从来不带钱包,为了不把‘书单’弄丢,只好把它夹在钱里。每次买书前,我就看看‘书单’,缺哪本找哪本,买过的就不看了。这‘书单’我基本上一年重新整理一次,很重要啊。”
收藏历书这些年,张隽波在全国各地也认识了不少书友,但大家的共同语言却并不多,因为大部分买家都是为了收藏而购买,就像杭州一位历书收藏爱好者,不管重复不重复,只要看到老历书就买下来,但从来不看。唯有张隽波,买一本看一本,每本看完,还要和其他年份的历书联系起来作纵向比较,“每一本历书都是独一无二的”,张隽波感慨。这些年通过研读历书,张隽波已然成了半个民俗学家,并于2013年在《中国记者》上发表论文《新闻报道中的“时间”错误分析》,被很多民俗学专家称为“研究中国历书民间专家”。
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山西民俗学会副会长段友文了张隽波的论文后说:“历书每年一本,所用纸张、着墨、印制水平等,均可成为鉴定古籍善本具体年代的准确标识,它对节日、纪念日、风土人情等方面的详细记录,可以弥补部分民俗事项在传承时间上的不确定性,集中起来对其中内容进行归纳整理非常有意义。”山西大学文学院教师卫才华看到张隽波的研究,大为惊讶,说自己研究民俗学十余年,从未听说过有人这么系统地研究历书;山西师范大学副教授、民俗学博士毛巧晖说:“张隽波的研究可以申报国家级社科研究项目了。”大学副教授、民俗学博士看了张隽波的相关论文后给予充分肯定:“你的研究很有成就。”
“老黄历是部厚重的民俗史,它是时间的记录者,过去是皇权的象征,历经千年积淀,后来的历书从里到外都渗透着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方面的知识,绝非是的那套东西。”张隽波说。在诸多业界专家的鼓励下,2013年开始,他把自己多年的研究整理成便于教学播放的课件,他要让这些快被遗忘的宝贵文化重新回到人们身边。
从给山西师范大学普及“百年历书”,到为小学生讲“时间的故事”,再到给新闻同行们讲《百年历书与新闻报道》,2013年,张隽波已经数次把历书知识带上了。2014年,张隽波还希望有机会在“太原市全民终身学习大讲堂”上讲历书课,把他的研究带进社区,让更多的老百姓也了解历书,爱上老黄历。
山西师范大学聘请张隽波业余时间担任该校客座教授,给社会学、民俗学、历史学三个专业的研究生以 《时间与民俗》为题,讲百年历书。课后,同学们都说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三晋都市报组织的“三晋小记者夏令营”活动中,张隽波用生动诙谐的语言给孩子们讲了 《时间的故事》,一时间,孩子们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高涨。
山西分社邀请张隽波主讲 《百年历书与新闻报道》,中,大家一次又一次报以热烈的掌声,都说太不可思议了,没想到小小历书中竟有这么多学问。
张隽波希望有机会走进社区,把他的历书课带到 “太原市全民终身学习大讲堂”中,让更多的老百姓也了解历书,爱上老黄历。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