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的11月1日,留美的中国留学生卢刚扳动了左轮,在校园中展开了一场有计划的冷血。他不仅结束了自己及他人的生命,更结束了国人对留学生生活状态的美好幻想
2011年4月1日晚,留日学生汪某回国抵达浦东机场时,与母亲就学费问题发生争执,遂用刀将母亲刺成重伤。
庭审中,这名留学生称,在日留学期间就买了刀防身。他经常会感觉受到他人,曾几次挥刀与他人争执。据鉴定,因其在日留学期间生活闭塞、学业压力过重等原因,心理已经扭曲,可能患有严重的症。
20年前,另一位中国留学生也因心中愁闷无从,最终在校园内连杀6人后。这一天恰是万圣节,血案在安静的美国衣阿华大学,从此为该校留下无法的阴影。这就是世界的卢刚事件。
山柳村寡妇的情史
1991年11月1日,天空阴霾密布,北风呼啸,寒流滚滚。衣阿华市警长威凯赫克接到报警:衣阿华大学发生校园枪击案。当他们赶到现场时,已有4人,两人重伤。疑凶卢刚也躺在血泊中,双目紧闭,那副白边眼镜已经失去了光泽。他身上的白衬衣已浸透鲜血。胸脯剧烈起伏;右手无力地摊开,银色的左轮掉落一旁,里边还剩下两颗子弹。
在对卢刚过程进行调查分析后,当地检察官怀特最终作出结论:这是一场有计划的冷血。理由是,卢刚对时间和线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他知道,每周五下午3时30分,理论太空小组在309室开会。届时他的几个主要目标导师戈尔茨、副导师史密斯和竞争对手山林华都将集中于一室,而他们下周又将赴佛罗里达出席美国太空总署的会议,因此,这个时段是他采取行动的良机。
当天下午,他先进入会议室,确认3人是否均已到场。随后,他起身二楼系主任办公室,观察他的另一个目标系主任尼柯森。从会议室到系主任办公室,只有一道楼梯间。卢刚再次穿过这道楼梯间,回到会议室,若无其事地坐下。
一切准备就绪,报仇雪恨的时刻来到。在他的运筹下,几年的积怨和压抑迸发成一瞬间疯狂的行动。卢刚猛地站起身来,从大衣里掏出那把他不久前购买的0.38英寸口径、5发子弹的巴西制左轮,对准戈尔茨和山林华的头部分别开了一枪。史密斯见势不妙,弃席欲逃。卢刚并不慌张,绕过桌子,上前连开三枪,击中对方的肩膀和肚子。
在众人惊声尖叫中,卢刚已夺门而出,冲向系主任办公室。他在穿越楼梯间时,重新装好子弹,一进办公室,连发3枪。一发未中,两颗子弹直射尼柯森头部。这位满头白发的系主任当场毙命。
此时会议室内乱作一团,有人仓皇逃命,有人打电话报警,有声呼救。会议室内剩下鲍伯等3人正在竭力救护史密斯。这位平素风趣逗人的副教授气息奄奄,躺着呻吟道:我喘不过气来……
这时,卢刚再次穿过楼梯间,回到会议室确认3人是否已死。当他在门口出现,鲍伯地喊道:卢刚,停下!卢刚只是平静地挥枪让这3人出去,并走到躺在地上的史密斯面前,对准他的眼睛又补了致命的一枪。随后,他在戈尔茨和山林华的尸体上各补一枪后,才冲出物理系大楼。
并未结束,他穿过巷口、大街和开阔的草坪,进入行政大楼,直奔一楼的111学务办公室。那里有他的最后一个目标副校长安妮·克莱莉博士。我要同克莱莉博士谈话!卢刚气喘吁吁地对秘书茜尔森小姐说。她进去通报后,旋而出来答道:克莱莉博士正在开会,她不要同你说话。我必须马上见她!卢刚提高了声调。声音惊动了克莱莉博士,她走出来,询问卢刚有什么事。
卢刚与她开始对话,语气认线秒钟,他机械地拔出,作结论似地对准克莱莉的嘴就是一枪;然后转过身来,例行公事似地朝茜尔森的颈部开了一枪。两人先后倒地。
副校长办公室的另一端是校长办公室。卢刚并没打算进去,而是经过旁边的楼梯上楼。这所有的线都经过他精心设计。他每次上膛的地点都选在比较隐蔽的楼梯间。这时,他最后一次将上膛。匆忙中,两颗子弹掉在楼梯上,他已顾不上捡。他走过一间间教室。最后在空无一人的203教室停下。
教室里空荡荡的,若干椅子围着一张长方形会议桌。他地脱下大衣,整齐地挂在那张靠近桌子一端的椅背上。这正好是他的导师戈尔茨生前坐的那个。一切该结束了,他举起枪,对准自己的头部。这时,墙上的圆钟正好指向3时50分,他扣动了扳机。
警长给卢刚戴上手铐后不久,卢刚就断了气。虽然无法对他再行审判,还5位者的亡灵一个,然而,从他写给家人的绝笔信和周围人们的回忆中,仍然可以读到在这颗扭曲的心灵里,是如何汇聚起这样的和杀机的。
卢刚本是天之骄子。他是大学物理系的高材生,也是家里唯一的儿子。1984年,年仅22岁的他从北大毕业后,通过李政道主持的中美物理学交流计划考试,公费赴美攻读空间物理和天文专业。6年后,卢刚在爱荷华州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的研究方向是太空等离子体物理这个极为专业的高端领域,全美只有300位左右研究者。而他正身处全美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研究室,师从颇负盛名的理论物理学家戈尔茨教授。
在外人看来,28岁即获得博士学位的他,前途的人生才刚刚开始。然而,他的内心却充满挫折与不满。一方面,戈尔茨教授对他并不满意,特别是对卢刚利用计算机从事空间物理研究的计划有些不感兴趣。卢刚的一项研究得出了与他不同的结论,两人互不相让。戈尔茨教授认为权威受损,对卢刚更为不满,常加以。
另一方面,研究室内另一位中国学生风光得意,这也令卢刚嫉妒不平。山林华这位来自浙江嘉兴农村的贫家子弟,自中科大来到戈尔茨的麾下。他的勤奋、精明和,使他在研究室和留学生中如鱼得水。他根据导师的兴趣选择研究课题,与导师合署论文发表,深得戈尔茨的喜爱。晚卢刚一年入学的他,反而提前一年获得学位,并且得到了留校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工作机会。反而是自视甚高的卢刚,既没能找到工作,博士论文的答辩也磕磕绊绊,几乎没能通过。
从小就一帆风顺、刚正不阿的卢刚,把自己学业、就业的不顺利归因于戈尔茨的个人。他不愿意找戈尔茨写就业推荐信,遂找到系主任尼柯森。这位教授素来以平易近人著称,每当学生请他写推荐信时,他总欣然应诺。然而当卢刚向他求助时,却碰了一颗软钉子。尼柯森早就了解到这师生二人的不快,又不愿得罪学术权威戈尔茨,遂对卢刚说:你先去请戈尔茨教授写推荐信,再请我写,好吗?回过头来,尼柯森将此事告知戈尔茨,这再度加深了他与卢刚的隔阂。尼柯森也因此事成为卢刚所的脏官。
而尼柯森真正令卢刚恨入骨髓的原因,是他对于卢刚博士论文的。论文答辩会上,尼柯森提出卢刚的计算方法(单精法)与自己曾使用过的双精法不一致,结论有待考证。要求卢刚再重新用双精法核算一次后,才能通过。
他们矛盾的事还在后面,物理系将两名毕业论文作者选为DC学术候选人,正是卢刚和山林华。然而卢刚修改论文期间,尼柯森未等卢刚提交修改完的论文,就提前将最终候选人授予山林华。卢刚地将此事至学校研究生院。处理此事的,正是最后一名者副校长安妮·克莱莉博士。信竟然兜兜转转,又回到尼柯森和戈尔茨手中。他们劈头盖脸地卢刚道:如果你再四处,,后果自负!卢刚彻底,积累的不平与,一触即发。
被他认定为的大学行政人员并予以枪击的副校长安妮·克莱莉博士,在受袭后两天不治身亡。然而,她实际上是该校最有的女性之一,特别是对中国留学生来说,她更具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她是在上海出生的美国人,对中国学生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每年圣诞节,她都邀请中国学生到她家过节。她的会上,神父说道:如果我们让和着这个日子,责备我们的第一个人将是克莱莉本人。她的家人还给卢刚的父母写信,信中无一字责怪怨恨,只有安慰。
不过,20年后回头看卢刚事件,安妮·克莱莉的并非唯一值得珍惜的回忆。另一些报告和声音提示人们关注,卢刚的扭曲、压抑除了其个理调控能力之外,是否还有社会或制度因素。卢刚的校友、黑人学生约翰逊说:我能明白那种因刻板形象造成的社会压力:如果你是中国学生,你必须老是有最好的论文,你必须成为最聪明的学生;而工作之余,他们却不要理你,不要同你说话,不要成为你的朋友,你因此而孤僻。正是这种社会压力作怪,才导致他变成这个样子。
而卢刚在自己的《声明》中则表示,是校方包庇戈尔茨等人,致其无门,才最终使他绝。他提到了一年前的华裔女医学博士周艳珍案时说:一般个人无论就或经济财力而言,在对抗巨大组织时都是太弱太弱。像周艳珍博士这样在联邦法院告爱荷华大学性别歧视而获得胜诉的幸运例子实不多见。爱荷华大学校方甚至还为本案的主要被告(一名解剖学男性教授)付罚金……这让人相信在这个世界上作为物,是没有可言。必须采取非常手段,才能让这个世界成为更好的生活的地方。这样的不平与失望,无疑是使卢刚绝的原因之一。
诚然,为卢刚事件显然不智。然而回首惨案,除了,确实还有更多的社会因素值得发掘。那些学子,或许都承载着梦想与现实的重负,都面对着冷漠隔阂的异邦,他们的心理状况和权益都需要得到关注和。引导他们,即使身处海外也要学会寻找途径,或是找到令内心平衡安宁的出,或许是当地使能有所作为之处。避免下一个卢刚,或许这才是今日重翻惨案,最有价值的收获。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