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亚特兰大天气 > 正文

亚特兰大天气刘志丹女儿刘力贞逝世 习远平受母亲委托吊唁(图

类别:亚特兰大天气 日期:2014-11-12 20:59:39 人气: 来源:

  刘力贞同志逝世后,中央总、国家、习和夫人,、李建国、赵乐际、栗战书、、等分别发来唁电或送来花圈表示悼念。受夫人齐心委托,习远平到家中吊唁并出席遗体告别仪式。

  刘力贞遗体告别会

  遗体告别会现场

  2011年6月9日,刘力贞老人在父亲遗像前,讲述父亲刘志丹故事

  原标题:刘志丹女儿刘力贞遗体告别仪式昨举行

  中国的优秀,忠诚的主义战士,陕西省第五、第六、第七届常委会副主任,烈士刘志丹之女刘力贞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11月3日在西安逝世,享年85岁。昨日上午,刘力贞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西安举行。

  刘力贞同志逝世后,中央总、国家、习和夫人,、李建国、赵乐际、栗战书、、等分别发来唁电或送来花圈表示悼念。受夫人齐心委托,习远平到家中吊唁并出席遗体告别仪式。刘力贞同志病重期间,赵正永、娄勤俭等省级领导多次前往医院看望。

  赵正永、娄勤俭、马中平、孙清云、江泽林、郭永平、魏民洲、姚引良、景俊海、安东、毛万春、刘小燕、陈强、高龙福等省级领导;白纪年、张勃兴、安启元、李溪溥、程安东、周雅光等离退休老同志;王三运、刘伟平、欧阳坚、杨德中、陈德铭、胡德平、白克明、、林汉雄、黄静波等兄弟省区市、中央部委领导;以及老一辈家子女和刘力贞同志生前友好,家乡代表等参加了遗体告别仪式或发来唁电、送来花圈,中央组织部,陕西省委、省、省、省政协,委、省、省等送来花圈。

  刘力贞同志1929年11月生于陕西保安(今志丹县),1946年5月加入中国,1947年3月参加工作,历任西北野战军第四后方医院文书、西北运粮总站组织科科员、延安大学校部秘书、西安市医学科学研究所所长、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院长、陕西省常委会副主任等职。1993年4月离休。

   习远平在《陕西日报》撰文纪念刘力贞

  题目:两代人的情怀深切纪念刘力贞大姐

  今年7月,听说志丹伯伯的女儿刘力贞大姐身体不好,我专程与爱人张澜澜一起到西安看望刘力贞大姐和姐夫张光。没有想到,此时一见,竟成永别,她终因病情恶化,于11月3日逝世。我和我的家人为她的逝世,深感,母亲委托我看望大姐的家人,并参加告别仪式。

  力贞大姐是刘志丹将军的女儿。在土地战争时期,刘志丹、谢子长和我的父亲积极开展兵运工作,创建红军,开创了陕甘边根据地、陕北根据地,最终统一为西北根据地。我父亲当时只有17岁,被党组织派往军杨虎城部做兵运工作。并于1932年4月在甘肃领导发动了陕甘的“两当兵变”。

  1932年2月,刘志丹、谢子长等人组建了陕甘游击队,从此开始创建根据地的艰苦历程。同年8月,我父亲也从“两当兵变”后辗转来到照金,见到了他仰慕已久的刘志丹、谢子长。在志丹伯伯支持下,我父亲又从照金返回渭北开展武装斗争。他生前曾回忆说,当时陕西省委尝试在渭北地区建立根据地,的斗争实践告诉他们,在严密的地区建立根据地是十分困难的。1933年初,父亲受陕西省委派遣,重返照金工作。刘志丹等领导红军主力红26军第2团经常在外线作战,打击。我父亲来到照金后,一方面对红军游击队进行整顿,一方面挨家挨户发动群众,很快在照金一带打开新的局面,建立了陕甘边委员会。

  1933年6月,由26军杜衡执行极“左”线,强令红26军第2团南下渭华,结果损失惨重,几乎全军覆没,刘志丹、王世泰等同志不明。这年7月,陕西省委袁岳栋与红26军杜衡相继,陕西党组织遭到严重,陕甘边根据地面临重大危机。敌人在的带领下加紧了对陕甘边红军的中心照金的进攻,8月上旬,由渭北游击队改编的红4团、耀县游击队和王泰吉率领的西北抗日义勇军撤退到照金苏区,陷于敌军的包围之中。在这存亡的紧急关头,由担任陕甘边区特委军委的与特委秦武山等同志主持,在照金的陈家坡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决定,在陕甘边特委的统一领导下,成立陕甘边区红军临时总指挥部,统一指挥红4团、抗日义勇军、耀县游击队和各游击队,推举王泰吉任总指挥。并经提议,为率部南下尚未归来的刘志丹保留了副总指挥兼参谋长的职务。

  半个世纪后,我父亲曾经撰文回忆陈家坡会议:“陈家坡会议仍以创造和扩大陕甘边苏区为中号。制订了不打大仗打小仗,积小胜为大胜,集中主力,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开展深入的群众工作的战略方针。实践证明,会议的决定是正确的,它对于加强党对红军和游击队的统一领导,巩固和扩大陕甘边根据地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在陕西省委领导下,我父亲先后参与了领导创建以照金和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的创建。从陕西照金到甘肃南梁,陕甘边根据地的创建有过痛苦的失败,也迎来了胜利的曙光。1934年2月,为了统一领导根据地的建设,开展土地,红42师党委在华池县南梁小河沟四合台村召开群众大会,再次选举成立新的边区陕甘边区委员会,当选为委员会。在刘志丹和领导下,陕甘边根据地得到很大发展,建立正式的工农的时机已经成熟。1934年11月4日至6日,陕甘边区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华池县南梁荔园堡胜利召开。大会按照刘志丹的意见,确立了陕甘边区工农兵代表大会代表的产生办法,按照选举地区和单位人数比例产生代表,并照顾到工人、农民、军人、妇女等各个方面,层层选举,产生了一百多位工农兵代表,再由这些代表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为陕甘边区苏维埃,刘志丹为陕甘边区军委。在南梁建立的陕甘边区苏维埃,是西北地区有史以来第一个通过层层选举建立的,陕甘边根据地从此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管辖着华池、赤安、庆北等陕甘边区的18个县域。

  我父亲在担任苏维埃期间,与志丹伯伯等同志一起主持制定并实施陕甘边苏区的土地、财经粮食、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知识及各项社会政策和对民团、、白军俘虏为主要内容的十大政策,颁布一系列,开办军政干部学校,发行货币,建立集市贸易,为巩固红色,促进边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做了许多探索性、开创性的工作。历史证明,这些政策和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根据地军民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和加强了根据地的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工作,南梁地区形成了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文明向上的良好局面,是贫苦农民群众向往的好地方,成为土地战争后期“硕果仅存”的一块根据地。

  在刘志丹、谢子长、等同志领导下,陕甘边区军志成城,英勇奋战,粉碎了军对边区的多次“围剿”。1935年2月,陕甘边根据地与陕北根据地统一为西北根据地。在全国其他根据地相继失守的情况下,西北根据地却不断发展壮大,到1935年6月,已经在20多个县的广大农村建立了工农,使游击区扩展到30多个县,主力红军发展到5000多人,地方游击队发展到4000多人,把长期分离的陕甘边区和陕北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面积3万平方公里,人口90余万的红色区域。这块硕果仅存的根据地最终成为中央和各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八军抗日的出发点,这是多么伟大的贡献啊!

  前辈们当年建立陕甘根据地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的坚强领导,靠的是走群众线,同时也离不开每一位人脚踏实地的埋头苦干和无畏、不怕、勇于开拓的。这种,实际上也贯穿着我父亲的一生。1978年,父亲在历经16年后重新出来工作,中央派他主政广东,他根据当时广东的实际情况,率先向中央提出让广东“先走一步,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进而又向中央局常委和小平同志提出建设经济特区的大胆设想,小平同志赞许地说,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他鼓励我父亲“杀出一条血”。我父亲充分认识到充满艰辛,必须拿出当年创建陕甘边根据地的那么一股大无畏的献身,去开创新的局面。我的父亲一生有两大亮点,一个是参与领导创建陕甘边根据地,另一个就是在广东领导创建经济特区。

  当年参与创建陕甘根据地的前辈们,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陕甘地区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创建陕甘根据地的道。特别是与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仍然武装斗争,丝毫没有发生过,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品质啊!

  在当年的陕甘边区,我父亲和志丹伯伯把走群众线当作每个干部的行动准则,为了让边区群众了解党的方针政策,他带头走村串户发动群众,到南梁没多久,就对周围几十个村镇的情况了如指掌。蔡子伟伯伯曾经回忆说,每逢集市,我父亲都与陕甘边区的几位领导一起到集市上转转,听取群众意见,每次都会有许多群众围拢过来,问这问那,亲热极了。

  我父亲当选陕甘边区苏维埃年仅21岁,当时担任陕甘边区军委的刘志丹伯伯比我父亲年长十岁。有一次,志丹伯伯带领红军学校的指战员正在,见到我父亲来了,他把队伍集合起来列队迎接,给我父亲敬了一个军礼并报告部队的情况。我父亲当时感到惊讶,也有些不好意思,而志丹伯伯却认真地说,你是边区人民选出的,边区是咱们自己的,我们都应该尊重,军队更应该带头。每当陕甘边区苏维埃发布公告,他也总是让我父亲把名字署在前边,这些生动的故事在陕甘根据地早已传为佳话。

  在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前夕,西北根据地在“左”倾线影响下,了错误肃反。我父亲和志丹伯伯等一大批陕甘边领导干部遭到关押。在这危急时刻,率领中央红军到达陕甘边区,及时了错误肃反,我父亲和志丹伯伯等一大批领导干部和红军指挥员才免遭。为此,志丹伯伯和我父亲都对毛和由衷地和感激。志丹伯伯率部东征时,父亲见了志丹伯伯最后一面,他留给我父亲的最后叮咛就是“中央来了,一切都好办了,告诉同志们,一切听中央的”。

  志丹伯伯的传来时,父亲正在环县工作,当时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父亲在几十年后还难以忘怀。、等中央领导,对刘志丹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赞誉刘志丹是“群众、民族英雄”,而为刘志丹的题词是:“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

  我父亲生前十分怀念刘志丹伯伯,多次写文章纪念这位的引人。他的优秀品格给我父亲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在志丹伯伯后的漫长岁月里,我父亲和志丹伯伯一家人始终保持着十分亲密的关系,这种友谊了岁月和风雨的,历久弥坚。

  力贞大姐对我们深情地回忆说,陕甘边区苏维埃在南梁成立时,因为烧了他们的老家,还了他们家的几名亲属,是我父亲专门派人把他们一家人都接到南梁。刘志丹的夫人同桂荣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几名女红军之一,红军指战员都亲切地称她“刘嫂子”,我们晚辈则称她为“刘妈妈”。刘妈妈对红军战士十分关爱,亲自带着边区的妇女们为红军战士做干粮、缝军服做军被。在给我父亲做棉袄时,刘妈妈不要别人代劳,亲自动手,针线活做得特别仔细。为了让棉袄平整好看,做好后还压上一块青石板,怕分量不够,刘妈妈就自己坐在上边。她对志丹伯伯说:“仲勋年轻,人长得漂亮,所以要穿得好看些。”

  父亲与刘志丹伯伯他们那一代人的战斗友情是用鲜血凝成的,他们在上互相学习,生活上互相关心,战斗中互相激励,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在军对陕甘边根据地发动的第二次“围剿”中,父亲率领陕甘边游击队和群众配合主力部队作战,他们砍下树梢,拖在骡马尾巴上在山上山下来回奔跑,用各种“迷魂阵”把马家军的一个师整整拖了一个月。的敌人到处告示,2000块大洋和两匹马要。在一次战斗中,我父亲陷入马家军骑兵的包围,他随手牵过一匹白色战马率部突围,敌人的骑兵则在后边穷追不舍。讲这段故事时,我父亲还握起拳头用手指关节给我们示意说,当时的情形非常危急,他骑马上山,敌人就跟着上山,他冲下山谷,敌人也追下山谷。马家军的骑兵十分剽悍,在战马的鼻孔里插上葱段,一方面剌激战马不停地狂奔,另一方面也马肺不受。为了摆脱敌人的狂追,父亲身上被梢林刮得伤痕累累,双脚也被马镫子磨出了血洞,当我父亲杀出重围,与志丹伯伯的队伍汇合到一起时,志丹伯伯激动地上前与我父亲紧紧拥抱,他抚摸着被我父亲身上的鲜血和鞭痕染成红色的战马,感慨地说,真是一匹英勇救主的白龙马呀!

  我的父亲母亲都曾在陕甘边区这块热土上生活过、战斗过。他们一直热爱着陕甘边这块热土,惦念着这里的父老乡亲。2000年6月,我父亲曾委托我母亲带着我和桥姐,专程来陕甘边看望和慰问这里的父老乡亲们,专程到刘志丹陵园拜谒,重温当年那段难忘的峥嵘岁月。

  老一辈家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力贞大姐一生甘守清贫,生活俭朴,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中午吃不完的饭菜舍不得倒掉,用碗罩罩起来,晚餐继续吃,这与我30多年前去延安老区体验生活,过刘妈妈家看见的情形是一样的。力贞大姐在70多年的生涯中,忠于党和人民,勤恳工作。她心底,立党为公,顾全大局,完全是志丹伯伯的遗风,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今年7月3日,母亲托我和妻子探望病中的力贞大姐,大姐抱病为我们题字:“祝远平、澜澜家庭幸福,生活安康!”应大姐邀请,我们两家一起,再次拜谒了我父亲的陵园,向我父亲的雕像花篮后,又参观了我父亲的生平展览,并亲笔题写了“”四个大字和“刘力贞甲午八十六岁书”的落款。力贞大姐评价说,你父亲一辈子不犯“左”的错误,从没整过人,十分难能可贵。4个月后的11月3日凌晨4时,惊闻大姐病危,我当即安排赶往西安,欲见大姐最后一面,但大姐已于下午2点56分离去。当晚9时,我赶到大姐灵前,热泪难抑。虽是永诀,庆幸的是我们与大姐7月3日的晤面总算是最后一次生前相会,母亲的相托探望竟这样及时!两家历史情缘深切如此,神奇如此,令我长夜无眠,遂写小诗以记。

  一

  才瞻贞姐英雄面,

  祈我平安寸寸心,

  却报三秦断肠雨,

  万家千户正哭君。

  二

  万针千线织奇缘,

  温暖两家八十年,

  大袄不存人已逝,

  毋更天地共婵娟。(据《陕西日报》)

   追忆刘力贞:父亲影响了她的一生

  昨日的告别仪式上,在菊花和百合的环绕中,满头华发的刘力贞面目安详地躺着。站在一旁、和她携手走过60载春秋的丈夫张光早已潸然泪下。被人搀扶的他缓缓走近妻子,在离她最近的地方停了下来,用手掌抚摸着她的脸庞,久久不忍离去。此情此景,周围人无不动容。

  父亲给她起名“力真” 希望她“力求真理”

  5日下午,在刘力贞家中,张光(原名王鹏飞)和女儿女婿一起追忆了刘力贞的点点滴滴。“她本来的名字是力真,就是父亲刘志丹起的。”张光说,力真的意思是“力求真理”,当时有人说“不像个女孩的名字”,但刘志丹说“意义重要”。长大后的刘力贞认为父亲起的名字很好,还把一度被一位老干部改成“刘素珍”的名字,改回“刘力真”。1979年她高票当选省常委会副主任时,名字被误写为“刘力贞”,这才将错就错地叫了下来。

  “力求真理”,她也是这样做的。刚上任不久,刘力贞与其他常委会组员以及部分省代表一起,调研生产责任制在农村的基本情况。一次,调研组来到子洲县了解情况,让县委召集生产队长来汇报情况,其中一个生产队队长在会上竟连队里当年打了多少粮食都说不清楚。当时,同行的常委会组员表示,“这样的人怎么能当生产队长?”但回来后才知道情况并不是那样,考虑到县、、生产队和社员等各种利益关系的矛盾,生产队长根本不想如实汇报粮食产量。有了这次经历,刘力贞再下去调研时便不再提前“打招呼”,而是直接召集老百姓见面,以免大家有。

  和陕北父老乡亲感情很深

  童年时期,因为父亲,刘力贞过了不少艰辛的日子。1934年的一天,敌人来抄家,全家分头逃避,东西被抢光烧光。刘力贞被母亲同桂荣带着在一个山洞中躲了八天八夜,以炒面充饥,渴了喝雨水。直到后来,派游击队找到她们。

  在西北根据地,刘志丹享有很高的威信。他的传来,陕甘苏区中心瓦窑堡数千人,许多人痛哭失声乃至倒地。和父亲一样,“刘力贞和陕北父老乡亲的感情很深。”张光说,刘力贞在担任省常委会副主任期间,曾经牵线搭桥,为家乡建起了三四座希望小学。她还抱病带着医疗队在陕北米脂下乡给群众看病,“我劝她身体好了再说”回忆至此,张光含泪说,“她要下去陕北人民的抚养之情”。

  女儿王珊回忆,上世纪60年代困难时期,经常有家境贫困的陕北乡亲来西安看病,求助母亲。家里当时四五口人住三间房,陕北的乡亲来了有时一住就是十天半月。“当时有些不理解,现在想想很应该。”她说,父母亲在中被的时候,回到陕北,乡亲们听说“刘志丹的女儿回来了”,都是尽可能地。

  节俭家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刘志丹一生清贫,他后留下的遗物,只有几份文件和六支缴获来的香烟。“父亲留下的唯一遗产是他的。”刘力贞后来告诉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

  节俭的家风深深影响了刘力贞。“母亲一直是这样要求我们的。”王珊说,家里吃饭不能浪费,有时菜剩下了,家人觉得可以倒掉了,但父母还是要留下来下一顿吃。在外面吃完饭,没吃完的一定要打包回来,“有时鱼刺、鸡骨头都要打包,带回来给流浪猫吃。”

  今年7月,听说刘力贞身体不好,习远平专程与夫人张澜澜一起到西安看望了刘力贞和张光。两位老人甘守清贫、生活俭朴的作风,给习远平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午吃不完的饭菜舍不得倒掉,用碗罩罩起来,晚餐继续吃。”

  每天读十几种报刊 关注热点民生话题

  张光是《陕西日报》原总编辑,家中订有《》、《日报》等十几种,他和刘力贞每天都要把这些看一遍,从中了解热点、民生话题。“在病中,她看见上有重要内容,就一把把抓过去细看。”张光说。

  女婿晁阳回忆,岳母比较关心住房、上学等民生话题,作为省常委会分科文卫方面的原副主任,对看病难、食品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更是特别关注。她会提起自己工作时遇到的一些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还会和家人讨论“怎么样让老百姓吃得放心”。学医出身的刘力贞也很关注雾霾治理,有时会念叨“原来在家里可以看见南山,现在就看不到了,一定要治理”。

  “这个月,本该是为二老祝寿的,他们是同年同月生。”王珊说,张光和刘力贞的生日分别是11月24日和11月17日,没想到

  本版由华商报记者 杜鹃 采写

延伸内容:
关键词:亚特兰大天气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亚特兰大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币安app官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