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民俗 > 正文

从两个事例看教育的人文关怀

类别:人文民俗 日期:2018-1-16 22:16:43 人气: 来源:

  他们参观一所小学时,在一间教室门上看到这么一句话:“本班把花生带入教室”。为什么把花生带入教室?原来,这个班上有一个孩子对花生特别过敏,别说是吃花生,就是看到也会有过敏反应。为了这个孩子,学校特意制定了这条纪律。学生们也都理解和自觉地遵守。

  在另一个班,他们发现教师上课时耳朵上挂着一个小和话筒。是老师嗓子哑了要扩音吗?不是。是这个班有一个孩子因听力不佳必须佩戴特殊方能听清楚,而说话者也必须戴上配套的和话筒,双方才能形成互动交流。为此,学校专门拨出一笔钱为每位到该班上课的教师配备了这种和话筒。

  这两个事例,看似简单,却透出关爱学生的一种强烈的意识,反映出人文关怀的深入细致程度。仅仅为了一两个特殊的孩子,就做出一项特殊和采取一种特殊的对应措施,实在难能可贵。这关照的是一两个学生,扩散的却是情怀。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了教育的本质除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外,更要向学生播撒爱的种子的一种教学。

  在我们这里的许多学校,也有不少此类事例,如对某些特别困难的学生给予捐助等。但在教学中,专门为了一个特殊孩子而制定某种校规、采取某种对应措施的还不多见。有些学校,无论定纪律还是讲关照,更注重的是“面向全体”,至于个别有什么特殊情况的,则多是叫其自己“克服克服”。比如,有的学校对有特殊请求的家长讲的一席话就颇有代表性:你孩子情况特殊,作为家长,在家里特殊关照可以,在学校却不行。我们学校有这么多学生,哪能一一关照啊!

  应该说,这话确有它的客观性。如果特殊者多了,要一一对应关照,确实很难。但换个角度看,这话也反映出在关爱学生方面不太注重个体差异的问题。实际上,需要特殊关照的学生未必会很多,有时即使多几个,只要我们有体贴入微的关怀意识,要予以关照也是不难做到的。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亚特兰大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