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民俗 > 正文

健康中国视野下的医学人文关怀”圆桌论坛在西安成功举

类别:人文民俗 日期:2018-5-9 19:19:08 人气: 来源:

  -阳光报(记者 郑亚雷)4月29日下午,由《中国医学伦理学》主办的“健康中国视野下的医学人文关怀”圆桌论坛在西安成功举办。

  《中国医学伦理学》主编王明旭教授介绍,策划这一圆桌论坛的初衷就是要“健康中国,伦理先行;医患和谐,我们同行”的和主题。因此,本次圆桌论坛邀请了五位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身份的专家,包括患者和患者家属代表,人、律师、教育管理者、医院管理者代表。五位嘉宾按照以人为本、共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分别论述了如何做好健康中国视野下的医学人文关怀,以及如何理解医学、信任医生、信任医院、医患互信,以达到满足人民群众对医学人文关怀及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迫切需要,同时促进医学的进步及医学伦理学、医学人文事业的发展。此次论坛旨在促进中国医学伦理学的发展,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整合医学人文力量,助推健康中国战略的实现。

  论坛由医科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尹梅教授主持,她首先了介绍医科大学人文学院从2008年到2018年用十年的时间,把医学人文领域的研究生到医院,以每天日记的形式记录医患和谐的动人故事,这些故事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西北大学二级教授赵丛苍从患者的视角,认为如果患者都有一种、公心,平常心、,那么医患关系就会非常和谐,就会为这个社会发挥巨大的能量。、公心、平常心、一步一步加起来,就是医患命运共同体。医患之间要做朋友。同时,赵教授《中国医学伦理学》要把医患关系的历史进行梳理,开展一些专门的研究,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在此基础上,按照新形势下医患矛盾的特点对症下药。理论与实践并进,才能更好推动医学伦理学的研究。

  《中国社科报》驻陕西记者站陆航认为健康中国的核心是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医患纠纷中,个别热衷炒作,这样对医患关系造成了巨大的。他从人角度认为和人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应当有一定的责任与担当。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最主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作为患者,如果能对医生所有的决定和专业认知完全信任的时候,医生就能获得尊重和职业荣誉感。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的进步,但是人文引领着科技进步的方向。

  “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临床科学数据中心(协和)常务副主任和肿瘤医学专题服务负责人、协和医院律师关健教授认为,大数据要在人文方面有要更多的考虑,要对患者的隐私和安全负责,从而让大数据为人类的福祉作出贡献

  山西中医药大学党委段志光教授认为,健康中国建设要以人民的健康为中心,高度重视医学人文教育,提高职业素养,包括生命,健康素养,解除病痛和群众的健康权益。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马辛格从医院和医生的视角提出:医学人文的整合是一个整体的集结号,这是医疗机构的。大健康人文背景下,医院的责任和担当是主动联合、融合社会各个方面,要全方位全周期关注和看待尊命的大问题。人文要有传承,要出思想,出模式,出,出人才,让医务人员快乐工作。

  论坛期间,赵丛苍教授为《中国医学伦理学》赠送“无则”书法题词,意于做善事的人不分渠道,不分形式,不分时间,不分地点,只要你有一颗,你的善意都能够四射,放之四海。

  论坛的最后环节,每位嘉宾用一句话表达了衷心的祝愿。赵丛苍教授“推动医学人文,净化医学,我们一道同行”;陆航“医者仁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关注医学人文,为健康中国喝彩,为医患和谐尽力”;关健教授“大数据、人工智能无论多么强大,医疗服务的灵魂始终只能是人文关怀”;段志光“从老百姓角度需要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我们作为服务者就是要满足老百姓的三感”;马辛格“让更加浓郁的人文推动我们更加健康,也让健康的中国为我们更加充满着人文,健康、人文,我们的医务人员努力实践着。”

  本次大会联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党委巩守平教授在总结环节专门提到,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医疗技术的不断革新,但是医学技术,医疗技术的更新,如果缺少了医学人文,一定会显出傲慢和冰冷,或者说是单纯的医疗技术的“裸奔”。只有我们不忘初心,携手共进,我们的手术刀才不会显得寒光闪闪,一定是仁心仁术。”

  此次论坛助力健康中国,助推医患和谐,共同谱写医学人文发展新篇章,共话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新时代,《中国医学伦理学》将为构建中国医学伦理学的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和学术体系贡献智慧。“健康中国,伦理先行;医患和谐,我们同行。”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亚特兰大网 All Rights Reserved